It is a long way from the New Territories in Hong Kong to the banks of the River Thames. Our classmate Gabriel LAM Chung Kong 林振綱 made the move this summer. In this blog post, he speaks of having followed a somewhat nomadic path, living in successive rented quarters for many years. And he tells us how he is adjusting to his new life in England, where he has finally opted for home ownership. At age 70, Gabriel feels that perhaps his wandering days are over. As always, though, he leaves open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e.
「游牧」到英倫

「游牧」開始了
當年因居住單位的「批蕩」突然有破落,有安全問題,賤賣了房子,極速搬家,租住房屋,又聽從了 「高記」老同學的專業意見,說樓價快將要調整,於是便一直租房住,每幾年搬家一次。
每次搬家都有點壓力。而兩年前更多了一種壓力,皆因家庭理由,從自己熟悉的港島東區搬到陌生的新界,更要捨棄以往的習慣,適應新環境時還會懷念如果現還在舊屋時這會是怎樣辦的,去那裡處理等等。
我這把年紀,一般中產人士都是安穩於自置物業。我問老伴下次再要搬家時,我還能有精力幹嗎? 老伴卻回答說,下一次我們可能會搬入老人院了。那時那是我們可停止「游牧」的願景。
「游牧」停不了
想不到,此老頑固還要接受更大的挑戰。
本來認為兩年前所租住單位的暗病搞妥了,並於2021年尾邀請了神父祝聖,想著可住到他日搬到老人院為止。但無論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及自身的或外間所發生的都引領著我們走向英倫。
女兒七月已到劍橋上班了,為免她擔心在港的我們兩老,再看到香港的劇變,我們便決定速速移居英國去,索性「隔山買牛」於倫敦買下房子定居。現在搬到倫敦來,似乎沒有什麼是自己早前預料到的,卻短短時間內帶來驚嚇或驚喜!
可能也因著「天使」的出現,能於短時間內買到合適的房子,讓我們八月尾飛到倫敦時能直接入住,不用先以住Airbnb作中轉,而九月中還得到剛從香港來英國探訪的李亮神父祝聖。
我們又經歷了多一次搬家的壓力!今次執拾撿視物件,比上一次更為艱辛,因貨運要三至四個月才到,那麼收到貨運時,東西已是否已變成只能佔用空間的後備用品呢? 於不同地域、文化及環境生活,寄過去的東西還用得著嗎? 無聊的物件這樣搬過去,是否會製造無謂的碳排放呢?於是要掉丟或捐贈的便很多,但要有責任地適心安排,儘量減少堆填。
另外有些日常需用的,必須隨身攜帶,因到步之初是不會有時間或精力甚或懂得哪裡去買的,但可以跟身上機的卻又非常有限。
在很多未能盡掌握實情、時間不太充裕下去作移居準備,為我這個典型的五號仔 (Enneagram Personality Types 「九型人格」的術語),確實帶來不少焦慮,也因此我想整個過程是越短越好,免得折騰太久,也避免在港打「第三針」的必要,因身體打針後曾有不良反應。結果居然「搶」到機票,颱風也特意「關照」地速來速去,航班亦未有延誤,我們未有被圍封、未有被隔離,八月底飛走了。
因自己的宗教信仰,常嚷著要懂得交託給上智安排,不要太倚重自己的能力,卻發現自己曾是何其焦慮,自討苦吃了數月,真是知易行難,再嘗「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的滋味。幸虧已過去了,完成了。

現在,還有很多要為此新居打點的,及需要改變一些頑固的習慣,適應新的語言、天氣、環境及文化運作。啊!在這裡再找不到慣常食用那隻米,而米價的確是比香港的高,雖然是能夠負擔,但麵包卻很平宜,若多些以麵包代替米飯,應是不錯的選擇。打破一點老頑固,相信有助將來較容易去交託吧。
至於硬水及乾燥天氣對我皮膚的考驗,我想終有辦法應付的。還需時重新建立社交圈子、生活節奏、改變潔癖等。也希望貨運早點到達,讓我們能較好整理家居。
這確實是個國際化的地方,跟香港的很不同。新加坡傳來訊息,問及有否被本地白人欺負歧視,我的心裡暗笑那怎可能的呢?無論是飲食、交通、醫療、銀行等等的服務,高級的或低級的,大多數都不是白人,而且在街上或車廂上遇到的白人,不時也會聽到他們的彼此交談並非用英語的。
一天外出時,巧遇到一名技工為公共設施做維修,我們多口說我們的大門門鎖有點問題,而雖然我家門鎖並非公共設施,他卻「義不容辭」地來檢查,用了十五分鐘搞妥了,與他閒談時知道他本身是匈牙利人。而剛為我們大掃除的姐姐,本身是羅馬尼亞人,她的名字,我必會沒齒難忘,是Gabriela!

學習新東西,調教習慣,相信有助「防腐」長春不老,但那當然要有點付出的。然而,現在可毫無恐懼地隨意說所想講的、讀所想讀的,政治正確與否也不會被歧視,還見了那麼多善心港人鄰居及人才,及他鄉遇到故知等,驚喜真的不少。更為自己完滿的香港篇,順帶製作了兩段簡短YouTube及回憶錄: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hZBsCun1U
- https://youtu.be/phbbPaSULqA
- https://lam3family.wordpress.com/
「游牧」何時了
若問我是否會在此終老,答案會是應該的,70歲了。
但誰敢說是必定的呢?45年前我離開英倫時,決定要返港定居,才先往澳洲體驗並再深造後回港。但無論是何其專業,也不能肯定自己為未來的估算必定是百分百準確無誤的。回想若不是「高記」老同學的專業意見,若我在港是居住於自置物業,今天豈能飛得相對輕快,真是拜那位老同學所賜!
總而言之,見招拆招吧!聽聞學遍天下劍招為「術」,然後把它們完全忘記,卻每出招都是高招為「道」,不被所學支配,而人除非先擁有,否則不能放棄。
此刻,又見到老伴於露臺,對著泰晤士河,看著群鳥舞動並興奮地胡言亂語,使我老懷安慰,正是夫復何求!
看來這新一頁,為這高齡老頑固應是一個不錯的開端,雖然萬事並不如意,卻是萬事勝意,萬事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