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g Yiu Chung 王耀宗, our 1969 classmate at Raimondi, kept a travel diary when he and his wife Anita visited Spain and France. Their trip lasted from May 29 to July 4, 20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and most of the photographs are taken from four days of the diary, when they visited Picasso’s birthplace Malaga in southern Spain, and Gibraltar, which stands majestically at the entrance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from the Atlantic Ocean.
深夜抵馬拉加, 天才畫家畢加索誕生地

Malaga, Spain
2019 年6月12日(星期三)
Malaga(馬拉加, 馬市)在西班牙南部近地中海邊. 我們從 Sevilla 來此,要先去 Cordoba (哥市) 然後再乘火車向南去。下午 5:45 火車抵哥市,再乘晚上 7:25 火車南下,一小時後抵達馬市。
在哥市,我們打 text message 給馬市的一個叫 Isabel 的民宿職員,告訴她大約晚上 8:45 抵達,希望她在已預訂的單位門口等我們,成功發出。夏天歐洲日長夜短,天色仍十分光亮。

(ImprovedWikiImprovment,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大約晚上 9:00 抵達民宿門口,但不見她蹤影,嘗試再 text message 給 Isabel 也不成功。正焦急中,突然看見一位年輕男子行過來,問我們是否等 Isabel,我們說是。他說他是 Isabel 的弟弟,Isabel 住在附近,過幾分鐘就會到來,我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真的,大約等了七八分鐘,就見到一位年輕金髮女性來迎接我們,帶我們進入一座四層高的樓宇。首先開了樓宇前的一道鐵閘,跟着行一條長約 20米 的通道,開一道玻璃門進入樓宇。乘升降機上四樓,她開了一個單位,進入一間約 250 呎左右的一房一廳公寓。睡房內只有一張兩人床及衣櫃一個,客廳有一張三個位的沙發,及一張四方形的飯桌,以及兩張櫈,沒有煮吃爐,有一個雪櫃,一座只有 30 多吋的電視機。
整頓完畢,已經差不多是晚上 9:30 了,我們出外吃餐,就在民宿對面,有一間 burger 店。吃了一個漢堡包,內有雞肉,洋蔥,番茄及生菜,即煮即食,熱騰騰, 十分可口。差不多整天的時間用在旅途上,已經十分倦了,不看網上新聞就睡覺了。
2019 年 6月 13日(星期四)
昨夜睡得極差。睡房不大,睡床也太小了, 十分擠迫;其次, 四樓是最高的一層,日間太陽高照下,十分燠熱,尤其在晚上後,石牆發出熱量,樓宇內變得蒸籠一樣。但午夜過後,熱量漸散,變涼很多,只有17-18℃。上半夜,一定要開窗戶,下半夜,又要關窗戶,這樣睡睡醒醒,煎熬整個晚上。溫度是 18-24℃,部分陰霾,濕度升高至 67%,顯然是接近地中海的緣故了。
中午 12:15 出外,首先去 Tourist Information Office,取一張城市街道圖。看地圖,民宿是在城市東北角,然後向西南沿着一條大街 (Victoria)行 20 分鐘左右就到舊城區的名勝古蹟區。地中海在南,大概再多行15 分鐘左右,就到海邊了。海邊是一個碼頭及避風塘,沿邊是一個延綿數百公尺的廣場及行人道,避風塘內泊滿了遊艇。

問 Tourist Information Office 的職員去「直布羅陀」Gibraltar 公共巴士時間表,他說乘巴士前往,歷時四小時,那來回就八小時了,趕不及一日內來回。不過,另有一天遊的導賞團,價錢 €50 一個人。我和Anita 商量一會,就決定買票。
我們出外第一個參觀地點是「畢加索博物館」Museo Picasso Malaga。離開 Tourist Office 後,大約行十分鐘直到,是一座二層高並不大的白色樓房,門前並不顯眼,一道羅馬式圓拱型的鐵門,遊客經過時,容易走漏眼。

(Anonymous/Unknown autho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內進是一個庭院,有指示牌引導遊客的參觀次序,我估計約有 11 或 12 室左右,每一間室約是一個坐 40 多人的班房,每一室人流如湧,幾乎每一張畫前都是站滿了人。

畢加索之名如雷貫耳,對我來說,他是西方近代最偉大的畫家。以前看過他的畫作,印象最深的是他將男男女女的身體各部分解構,然後(好像) 十分凌亂地砌在一起,看起來是將各種機械零件亂放在不同地方一樣。這是他的立體主義 Cubism 的作品。另一種則是所謂「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的作品,印象最深的一幅,是一個鐘錶,軟綿綿地貼垂在一張書桌上,像一堆棉花一樣。
除此之外,只是零零星星的知識。直至看了這個展覽的介紹,我才知道,畢加索除了畫作外,他還是雕塑家、劇作家、舞台設計家、陶瓷造型家等。事實上,畢加索雖出生在 Malaga,但他十歲那時已經搬往 Coruna,14 歲往巴塞隆拿,16 歲往馬德里, 20 歲首次去巴黎,當時的歐洲藝術之都。不斷搬遷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父親自細就看到畢氏的藝術天份,一心想栽培他成材,不斷追求各師或各校的教育,後來亦證明她父親的心血並沒有白費。

這間博物館規模很大,博物館的介紹說這裏收藏了他從 1821-1972 的作品,但是在我參觀的當天,我們所看到的作品,似乎絕大多數是早年的作品,特別很多都是素描,都是他少年時代的練習作品。除了在最後的兩間房間展出了他後期的作品,特別他賴以成名的立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油畫作品。我的總體印象是十分濃艷的色彩,表現了極其震撼的力量;另外是男男女女人身肉體的解構,人們只能驚異於他的超乎常人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離開博物館後,去參觀馬市的大教堂,參觀費用 €6,不過長者減 €0.5,只須 €5.5。這座教堂相差 Cordoba 及 Sevilla 之大教堂遠甚,但入內後,仍覺雄偉。參觀費用包括 audio 設備,有詳細介紹。

之後我們經過數條大街,逕自往海邊走走。此時,應來陣陣海風,頗有涼陣陣之感。海旁廣場甚大,不少遊人在閒蕩,沿着避風塘,都是排列着餐館及咖啡館,也有不少服裝及紀念品店。
我們揀了一間意大利餐館,因為肚餓,一時忘形,叫了太多食物:二份炸海鮮(內有炸蝦、魚、魷魚等)、一份海鮮飯,二份素菜湯,一盤沙律,吃剩下一半,要打包回去,迄今吃了最貴的一頓餐:€57。
之後我們經過數條大街,逕自往海邊走走。此時,應來陣陣海風,頗有涼陣陣之感。海旁廣場甚大,不少遊人在閒蕩,沿着避風塘,都是排列着餐館及咖啡館,也有不少服裝及紀念品店。
我們揀了一間意大利餐館,因為肚餓,一時忘形,叫了太多食物:二份炸海鮮(內有炸蝦、魚、魷魚等)、一份海鮮飯,二份素菜湯,一盤沙律,吃剩下一半,要打包回去,迄今吃了最貴的一頓餐:€57。

(paolotrabattoni.it,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2019 年6月14日(星期五)
經過兩個星期的旅行後,身體逐漸捱不住了,今天決定休息,看看情況才決定何時出外。昨晚的晚餐剩下的,打了包回來,早餐和午餐,就吃了昨夜的剩餘食物。下午再睡了一覺,精神恢復得差不多了。

我們下午 5:30 才出外,參觀了摩爾人的堡壘 Alcazaba,,Castillo de Gibralfaro以及「羅馬劇院」Teatro Romano 這三個古蹟都在城市的東面,距離「畢加索博物館」不遠。「羅馬劇院」是古蹟,只剩下數十行的座位階梯以及以前的空地,頗凌亂,只能遙望而不能進內參觀。
Alcazaba 及 Castillo,其實是兩座建築在山上的城堡,規模極龐大,延綿甚廣,空空廢庭甚多,另有城牆延綿甚長。從城市地圖看,兩座建築物甚實是相通的,但現在的參觀途徑卻要分開,先參觀 Alcazaba,完成後出外,在從旁邊的一條小道彎彎曲曲的再上 Castillo 之城堡。

Alcazaba 和 Castillo可說是兩組城堡,樹立在一座高約 400 米的山頭上,裏面九曲十三彎,布滿大小不同的房間暗室及長數百米的瞭望牆頭,顯然有作戰之用,容納千多名兵士是不成問題的。
城堡下望正是海灣的避風塘、行人大道及廣場等,再遙望就是地中海的一片藍海了。氣候的歷史學家曾研究過天氣和文明崛起的關係。他們的研究指出具有溫和的天氣加上水源,最容易出現高度文明,太熱及太寒的天氣都是窒礙人類的活動範圍,因此妨礙文明出現。
試看看環繞着地中海一帶,有多少文明的興起及衰落,遠在公元前 4000 年,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已經崛起。同時有的還有 Mesopotamia(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文明,之後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文明,鄂圖曼文明,意大利時期的文藝復興,以及近世紀的科學文明,無不圍繞地中海為中心而形成及演變。最後的一波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及海洋強國的建立,塑成現代以自由主義文明為根基的現代政治社會形態。

此時我站在瞭望城牆上,舉目遠望,盡是一片藍海晴天。避風塘中,白帆處處,小人國似的行人及車輛,來來往往,遊人如織,疲態盡除,這裏的遊人相信都是西班牙人。
旅行團肯定是不會帶遊客來到城堡上的,因為行一條高達 400、500 米高的徑上來,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行上去雖辛苦,但下來卻頗容易的。我們找到一條捷徑,是一連串的石級,順流而下,不消 20 分鐘,已經行到海邊大廣場的邊緣了,跨過一條車行八線的中心馬路,就到大廣場的中心,旁邊就是海邊了。
直布羅陀馬騮山:政權的吉祥物

2019年6月15日(星期六)
今天是去直布羅陀的 day trip,要在早上 7:00 去到 馬拉加市中心的一個巴士站,等候專線 coach。我們要一早乘的士前往巴士站。早一天打了一個 message 給民宿職員 Isabel,請她幫忙叫一輛的士,早上 6:30 在門口等我們。
早上 6:20 手機 alarm 就響了。天空只是朦朧地透着光,街道昏暗一片,頗冷,只有 15℃ 左右。
行出民宿的樓宇,果然有一架的士正在等候着。的士向城市的西南方向疾駛,經過我們行過的大街 Calle Victoria ,越過古蹟區,約 15 分鐘後,駛到一條 Avenida de Andalucia 的大街上的一個11號巴士站;巴士周圍已有十多人在等候着,卻沒有一個亞洲人。
有一架印有 Julia 公司的旅遊巴駛來,停下,有導遊下來,手上拿着一張名單,叫名字逐個上車,我們約排在中間,上車之後,我們坐在巴士左邊的第三排。這架高身巴士大約可坐 40 多人。車頭及車身中間俱有上落門口,開頭遊客只有約 20 多位上車,相信司機還會去其他地方兜客。果然,旅遊巴在市區再兜了幾個圈,去了四間酒店接客人。
導遊是一個 50 多歲的西班牙人,上車後,他用英、法、西、意、德五種語言向遊客打招呼、說早晨,並作了旅程的簡單介紹。英文我們自然沒有問題。我曾在大學時代學過二年德語,略懂德文讀音及文法;至於法文,我在巴黎待過十個月,曾在巴黎第四大學的法語班上學初中級程度的法語。回港後,接觸法語的機會減少了,自然也就忘記了。不過,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及法語,屬於拉丁語系,至少有五六成相似,以前在巴黎碰到一些法國人,說他們可以直接閱讀西班牙文而沒有問題。導遊的語言流利程度,看出他的德語及意大利語是較差的;說這兩種語言的時候,「唔唔」停頓時間較多。
從馬市到直布羅陀,不足 100 公里,完全沒有高速公路,旅遊巴沿着地中海旁邊的公路奔馳,旁邊全部是二三層高的白色樓房。大約上午 10:00 左右,司機駛進一個油站入油,旁邊有一間 Cafeteria,大部分的遊客,一進入這間 cafeteria,就先衝入 toilets,我也不例外。出來之後,就買了一杯咖啡,喝後精神為之一振。
直布羅陀位於地中海口,西班牙領土但被英國佔據了 306 年。在十八、十九世紀極具戰略意義,當時英國是海上霸權,可說手握地中海內的國家的戰略石油咽喉,它的面積只是幾平方公里,僅比油尖旺區稍大,人口只有3萬多。直布羅陀市民的多次公投,都選擇留作英國殖民地,西班牙也莫之奈何,但在英西關係史上,始終是一條刺。不過,近年來巴塞隆拿的獨立問題,在西班牙的內政是頭等重要的問題,相對來說直布羅陀是極少的問題了。在政治學上有一條「兩個民主國家永不會發生戰爭」的定理,相信這個問題是不會引起兩國衝突的。
其實直布羅陀是建立在一塊面向地中海口的巨石上,大石高約 400、500米左右,前向地中海,大石的背面對着內陸,似一幅大屏風。當旅遊巴從內陸駛向巨石時,我們只看到巨石的背面,而城市就在屏風後面,遠望,就好像一塊巨石座落在平原上,煞是奇觀。
英國在1702年奪取這塊巨石時,當時是看重這塊巨石的手握地中海出口的戰略性位置。一直以為直布羅陀是伊班尼亞半島 Iberian Peninsula 最南端的地方,原來不是。其實它位於一個海灣內,現今叫直布羅陀灣Gibraltar Bay,是個半島,此灣的西邊,有尖頭向地中海伸出,那個尖才是最南端的地方。

旅遊巴駛至 Mid Town Coach Terminus 內停下。導遊告訴我們的程序:我們可以自由活動至下午 2:30,然後來 terminus 集合,坐 20 座位的小巴,去看直布羅陀的天然名勝,然後下午 4:30 回程馬市。
一下車,我們就在一座 vending machine 用€1買了一張大型的城市地圖,極為仔細的記錄了整個直布羅陀的風景區及著名地點。雖說它面積很小,但我們的自由時間只有約四個小時,必須迅速動身。
我們停的 coach terminus 極近海邊,只隔三四條街,海旁停泊了艦隻,向山就是主要街道,其中的 main street 是最大的街道。出了 terminus 是兩個紀念英軍和美軍的紀念碑 British War Memorial and American War Memorial,附近有 Parliament House,City Hall 以及 National Gallery,不過幢幢建築物都是小型的。我們直去 main street,但其實不寬,大約是可以一條行車線的道路而已,已是直布羅陀最熱鬧的大街,旅客如水湧,絡繹不絕,充斥着林林總總的紀念品,服裝及百貨店、畫廊、精品店等。
時約中午 12:00,飢腸碌碌了。看到一家 cafetière 寫着 English Breakfast,大喜若狂。English Breakfast向以食物豐富著名,雖說是早餐,其實是一頓豐富的 Brunch。Anita 只要了半分,我的全份包括:二隻煎蛋、beans、一塊多士、一片 bacon 、二條香腸、一杯咖啡等,大快朵頤。餐桌放路邊,幾乎佔了三份一的道路,有人不斷在我們身旁經過,彷彿在人群中食餐,感覺頗奇怪。吃後,在 main street 兜了一會,感覺上好像在遊「小人國」一樣。
馬騮山

直布羅陀以猴子出名,有馬騮山。馬騮山其實就是我們到達之前看到的那塊巨型的石灰岩上。馬騮被視為吉祥物,現在山上有 200 到 300 隻之多,傳說更認為只要有馬騮存在,英國在直布羅陀的統治權也會長留下去。
我們乘纜車 cable car 上馬騮山,約十多分鐘已抵頂。馬騮果然厲害,它們根本是野生動物,不受管束。只見七、八隻猴子,在纜車站的欄杆上跳來跳去,一落纜車步出,已有人或尖叫或大笑,原來這些猴子喜歡在人們的肩膊及頭上穿疏過,弄得人們尖叫不已。他們似已熟悉旅客之反應,知道有食物可以攫取。

巨型石灰岩面對地中海,碧海藍天,直望前面遠處,只見有一大片薄薄而黑壓壓的土地,那是非洲大陸的摩洛哥了。我估計有20多公里之遙吧。站在巨石頂外望,右邊就是 Bay of Gibraltar,現在是停泊船隻之用的。
從山上望北面,接近西班牙的邊境處的一大片空地上,見到正在建築的一排排的高餘十多層的樓房,就像香港的公屋一樣。看來,直布羅陀的房屋問題是頗急切的

下午4:30,到 coach terminus 集合,見有四至五架小巴。小巴帶了我們遊了兩個地點:燈塔及 St. Michael Cave。
燈塔位於直布羅陀的最南端,遙望非洲大陸,風極大,吹得頭髮亂飛,站了十分鐘左右,已經被迫要撤退了。第二個景點是一個大型的石灰岩洞穴,由於長年累月的水滴石穿而形成鍾乳岩洞。中國的桂林以此為出名。另外,我們六年前遊歷古巴時,也曾經在夏灣拿附近遊了一些鍾乳岩石洞。
這個岩洞頗大,有五至六個籃球場大,高約六七層樓,地上像劇場一樣排列了由低至高的一系列的座位。前面,凸起的岩石,像是構築了一個舞台,這個岩洞顯然設計成一個劇院了。相信,在這樣黑暗的環境,燈光的表現,也許是最適合的項目了。洞穴內頗寒冷,我們只是穿了夏天的短衫褲,不宜久留。
回到馬市,去了一間中式樂園飯店吃唐餐,品質極差,叫了一個蒸魚,竟然有腥味的。
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
早上乘的士去巴士總站,再去另一城市去格拉那達 Grenada。自從抵達馬拉加後,穿梭城市之間,一直乘火車,除了昨天去直布羅陀的 day trip 外。今天首次搭巴士去另一個城市。我們離開地中海的邊緣,向內陸駛去了 …
(摘錄文章到此結束)